“排污许可并非‘免死金牌’,这些‘雷区’不能碰。”
12月23日,生态环境部召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。针对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开曝光的一批排污许可违法违规典型案例。
同时,针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在发布会上提出的关于排污许可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相关问题,相关负责人回应,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,督促排污单位落实主体责任,必须在提高排污许可证质量上下功夫,为此生态环境部起草排污许可提质增效行动计划,正在进一步完善中。
经统计,在“双百”检查期间,全国共计下达整改通知书1724家,对不按证排污等原因立案查处企业296家。
296家企业被立案查处 “近期,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排污许可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意见,提到2023年底前完成限期整改的行动,全面完成‘双百’检查工作,能否介绍一下‘双百’检查的内容,下一步如何实现整改清零?” 针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的上述提问,相关负责人回应,今年生态环境部已提前启动排污许可提质增效行动,组织开展了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等工作,印发《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质量、执行报告审核指导工作方案》,提出3年内排污许可证质量检查率100%,1年内执行报告提交率100%的“双百”任务目标。下一步要做到依证监管,许可证质量和执行报告就至关重要。 根据“双百”任务要求,今年应当完成三项工作任务,其中8月31日前应督促完成全部持证排污单位2020年度执行报告提交;10月31日前应当完成火电、造纸、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三个典型行业全部持证排污单位及其他行业5%-10%持证排污单位2020年度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;11月30日前应当完成不少于三分之一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工作。 关于进展与成效,截至目前,全国共督促30.46万家排污单位提交2020年度执行报告,提交率由27%提高至99.4%,完成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14.42万张,完成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5.97万份,全面完成‘双百’年度任务。 强调,“双百”检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一是继续延续包保工作机制,实施部、省、市上下联动,形成联合监管合力;二是抓住突出问题,分行业压茬推进,推动建立常态化核查模式;三是敢于动真碰硬,执法联动增强了法律震慑效力。经统计,在“双百”检查期间,全国共计下达整改通知书1724家,对因不按证排污等原因立案查处企业296家。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的同时,营造依法许可、按证排污、按证监管执法的良好氛围。 不按要求开展自行监测等“雷区”不能碰 为强化《排污许可管理条例》的权威性,强化排污企业的主体责任,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,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开曝光了7个排污许可违法违规典型案例,相关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已经依据《条例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予以严惩,对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处罚款62万元。 强调,排污许可并非“免死金牌”,这些“雷区”不能碰。 进一步解释,此次曝光是贯彻落实《条例》、治理环境违法行为的具体行动,是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,实现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的具体举措。具体体现了三个特点:重点打击超标超总量违法排污行为,比如无证排污、超许可排放浓度排放污染物、不按证排污等;既管住大的也管小的违规行为,比如不按规定提交执行报告和记录环保台账;既关注排污许可也关注其他制度,比如对不按要求开展自行监测进行了处罚,有利于推动形成公平规范的环境执法守法秩序。 下一步,将持续推进公开曝光排污许可违法违规案例,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,在警示震慑各类未按证排污、无证排污行为的同时,引导企业自查自纠,树立按证排污观念,实现由“要我守法”向“我要守法”的转变。 近期我部已整理第二批排污许可违法违规典型案例,将持续进行公开曝光。